《南极条约》及第四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作者:赵蕴华、刘欣颖(编译)、周睿宸(审校) 时间:2021-10-15
自从人们发现南极洲,各世界强国便一直为建立一个权力平衡、共同管控南极洲的国际体系努力着。
首个相关国际会议于1958年5月举行。时任美国总统邀请各“利益相关国”代表于华盛顿举行会议。所谓“利益相关国”,一方面指的是那些是声称对南极洲拥有主权的国家,另一方面还包括在“第三个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背景下,经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批准,在南极开展科学活动的国家。
作为此次峰会的成果,《南极条约》于 1959 年 12 月 1 日签署,经包括阿根廷在内的十二个国家批准后于1961 年 6 月 23 日生效,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先锋协定之一,西班牙于1982 年 3 月 18 日加入。《南极条约》是第一个为围绕一个真正超越的问题而建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桥梁。合约试图解决南极洲领土归属问题,但考虑到当时世界主要大国的紧张局势,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南极条约》约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南极洲的非军事化。条约第1条便注明:“1. 南极洲将专门用于和平目的。 其中,禁止建立军事基地和防御工事、进行军事演习、试验各种武器等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
2. 科学研究的自由。《南极条约》在科学计划信息交流、探险队和南极站之间的科学人员交流以及观测和科学成果的交流方面做出了明确的承诺。
3. 冻结南极洲领土主权,即“同意存异议”(agreement to desagree)。
4. 南极洲无核化。禁止任何核爆炸以及在该地区处置放射性废料。
5. 建立“观察员”制度,以保证所达成的协议的实施具有透明度。 这些承担检查任务的 观察员将享有完全自由进入南极洲的所有地区、所有站点、设施和设备,以及人员或货物上下的船舶和飞机。
简而言之,《南极条约》对南极洲保护做出了重要规定,但覆盖面仍不够广泛,签署国家数量有限,并没有全面禁止开发矿产资源。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南极条约》逐步面临新时代的考研。对南极洲的尊重更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共进。
2021年是《南极条约》生效60周年,此周年恰逢第43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和第23届环境保护委员会议,此二者即南极条约体系的中央机构。2021年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汇集了来自40个国家、6个国际组织和4个非政府组织的450名代表,也是其历史上第一次线上举行的会议。
《南极条约》生效以来,主要作用是维护整个大陆的和平,使该大陆远离武器、核爆炸和采矿开采,并把科学作为南极洲人类活动的核心目的,同时促进正在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在南极问题管理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的 29 个协商国再次承诺,通过共同协议,继续致力于南极大陆的保护和管理。
ATCM 是南极条约为缔约方进行有效协商提供的机制,用于交换信息并就各国对人类活动的监管机制达成一致,其中包括国家南极计划、科学活动、国际合作和南极旅游等。南极条约秘书处是该系统的行政机构,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本次会议在巴黎的成功举办也得益于该秘书处的大力支持。该组织针对环境问题的主要咨询机构是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会旨在减轻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和陆地环境的令人担忧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国家在南极进行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估。
2021年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于6 月 15 日举行了开幕式,多个国家参加了在南极洲科学事务、生物勘探、海上和空中行动安全、缔约国信息交换、教育事项和传播、气候变化的影响、旅游监管和非政府活动等领域进行合作的相关会议。
本届 ATCM 是为庆祝南极条约生效 60 周年,以及将于2022年 10 月举行的环境议定书签署 30 周年纪念日。为此,与会国将签署(或已经签署)《巴黎宣言》,重申对《南极条约》及其《环境议定书》的目标的坚定承诺,并承诺继续加强南极条约体系,该体系保证了南极洲一直为合作性的科学研究目的受到和平利用,并保护其生态系统免受气候变化和旅游和渔业等人类活动增加的威胁。
(Fuentes: https://cancilleria.gob.ar/es/actualidad/noticias/60-aniversario-del-tratado-antartico; https://arealibros.republica.com/otros/antarti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