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南极洲,它同属于每个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我叫芭芭拉,本科毕业于阿根廷国家科技大学(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Nacional ,简写UTN)的电力工程专业,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电能质量监测专家。到南极洲工作的机会,无论是对于我个人成长还是职业发展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此我将向大家一一道来。
如何到南极工作?
从小学起我就对地图底部那片无人的大陆——南极萌生了兴趣。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完成电力技术的学习后,我继续进修电力工程。一日,我无意中浏览到一则招聘广告,说是需要一名电力工程师到南极科考基地工作一年。虽说这念头很疯狂,但我还是毫不迟疑地报了名。
阿根廷国家南极局(Dirección Nacional del Antártico,简写DNA)选拔越冬人员的过程复杂且漫长。我先是参加了一个电力专业测试,紧接着的是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检查,借此判断我是否适合背井离乡工作,观察我同一群陌生人互动的表现。
通过测试后,我被派遣到马兰比奥科考站(Base Marambio)工作一年,职位是科研栋负责人,阿根廷和其他与阿根廷南极研究院(Instituto Antártico Argentino,简写IAA)有合作的国家都会在那里进行科研活动。抵达南极前,我参加了科研项目维护相关的培训。每年三月或四月,该项目都会发布招聘信息,另一个越冬项目同时也在招聘生物学家。
初次踏上南极
阿根廷在南极一共有6个常年科考站,马兰比奥站为其中之一。
阿根廷拥有南极科考站的数量最多,早在1904年就在南极大陆上建立起首个科考基地——奥尔卡达斯站(Base Orcadas)。
我从里奥加耶戈斯搭乘阿根廷C130大力神运输机(Hércules C 130),经过4个小时的航行后,我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踏上南极大陆的那一刻,我的心脏就为之一颤:这是一片多么广袤无垠的土地!彼时是1月15日的凌晨1点,天刚刚擦亮,阳光给冰面抹上了一层胭脂,苍穹摇身一变,成了一块色彩独特的调色板,巨型冰川仿佛被镶上了一层金边。
马兰比奥基地的橙色建筑与这片辽阔的白色荒漠形成鲜明的对照,基地外300米处就是海,海面上还轻轻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每当我们外出作业看到这一幕时,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寝室安置好了以后,我朝着工作区域走去。
我负责DNA及相关国家科研项目数据的维护和上传,测量的范围包括臭氧、对臭氧层有害的气体、紫外线、大气测量学、地震学、冰川学、宇宙射线等;此外,我还要乘坐双旱獭飞机(Twin Otter),在空中为某个生物项目拍摄帝企鹅栖息地的照片,由此评估帝企鹅的繁衍情况,统计斯诺布尔岛栖息地(Colonia Cerro Nevado)和贾森半岛栖息地(Colonia Península Jason)的企鹅数量。
南极越冬项目会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在常年站开展,不过DNA另设有部分度夏项目,故阿根廷还建有7个夏季站。
世界边端:南极无与伦比之美
执行度夏任务的科学家们主要深耕南极动植物、地质学、古生物学等领域。
在乘坐双旱獭飞机执行任务之时,我目睹了使我倍受触动的一幕:帝企鹅的栖息地零星分布在那里,在分崩离析的冰面上,这种情景不该在冬季的南极发生。每年帝企鹅都会齐聚于一个地点,它们的周遭正历经变化,致使它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威胁着极地生态系统。全球暖化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
在马兰比奥基地还能看到另一种自然景观,那就是极地平流层云(Nubes Estratosféricas Polares),也叫珠母云和贝母云。它们一般悬浮在距离地面20km左右、零下78°C的大气中,是以人们只有在南北极冬季黎明和黄昏短暂的几个小时内才能欣赏到这种奇观。
在南极,“臭氧层空洞”之下,极地平流层云随处可见,形成原因恰恰是臭氧稀少。每逢观察到这些瑰丽的云彩,大家就知道要做好防晒,因为这里的臭氧层更加薄弱。层云把天空点缀得五彩斑斓,同时提醒着我们——美丽的事物往往会致命。
可惜极地平流层云每年会出现数次,我们也该好好保护环境了。《蒙特利尔议定书》(Tratado de Montreal)和《京都协定书》(Tratado de Kyoto)是当下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公约,其研究项目汇总了各种用于监测地球气候状况的信息。
南极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是首位到南极执行为期一年科研任务的女电子工程师,另外还有7名来自不同机构、不同专业的女队员,以及47名男队员,派遣期均为一年。男女携手共同完成任务,因为工作不分性别,雪越堆越厚,暴风雪过后我们必须要清扫各个出口的积雪。
工作上,队员间要和睦相处,共同分担内务,此外还要完成各自的本职工作。
每人都会有特定的任务,也有一些任务万万不能碰,因为这些任务的完成要么需具备一定背景知识,要么则风险过大。假使你不幸遭到骨折,你就要被遣返回国。不同的工作会安排到对应的营地里,因为南极的罡风会诱发极大的火灾隐患。
那里有越冬人员的宿舍、飞机起降道等道路清理设备停放栋、车辆修理棚、存储南极燃料的发电栋、金属木材加工车间、空管塔台和物资储存库。
此外还有消防栋,那里摆放着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设备,等待日后统一运送回国;科研栋,即开展科研活动的地方;DNA度夏物资存储集配库;夏季转运人员和生活物资的直升机棚,同时也是双旱獭飞机常年停放的地点;还有火灾临时避难所。
南极大陆气候严寒,常伴有风暴。南极的夏天较为“炎热”,气温在2°C 至 -5°C之间。走运的话可以碰上10°C的几天,不过常常一个冷锋就能把温度降至-20°C。冬季气候严寒,日平均温度在-20°C和-30°C的范围内。一步入室外,身上的汗液就会在短短几分钟内瞬间凝固,睫毛、头发上凝结了一层冰晶。凛冽的寒风能够使体感温度降至-55°C。在南极荒原里,暴风雪的风速可达120 km/h。
陆生哺乳动物无法在南极中生存,不过在那里生活着大量海生动物和鸟类,有企鹅、海豹、鲸鱼、鸬鹚、银鸥等等。极地植被覆盖率很低,植物只能在部分无冰岩石上存活,且只能看到地衣、苔藓和部分藻类植物的身影。
我还记得一次特别有趣的探险经历。冬日里的一天,海面尚未彻底结冰,我们还不能行走在冰面上。跟往常一样,我们走到阿德利企鹅的栖息地,同行的生物学家向我们介绍沿途环境和遇到的生物群。我震惊的发现,海岸上漂浮着大量冰块,其体积远比我的身型要大。每次外出我们都要长途跋涉,所以出发前我们都会针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做预判,一路还会携带收音机,防止意外发生。
尽管企鹅和海豹群近在咫尺,但是我们不能触碰或投喂它们。各国家签订的《南极条约》(Tratado Antártico)中有关南极动植物保护的条例规定,它们应当受到保护。它们才是这里的野生“土著”,它们的家乡南极大陆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事实上,不速之客是我们人类。
为保护南极的自然环境,登机或登船前,我们应当把鞋底清理干净,避免交叉污染,禁止携带外来动植物。一切废弃物都要进行分类,等待处理或统一运回国内。在南极获取饮用水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因此我们会格外珍惜。夏季冰川融水会在马兰比奥基地附近形成一个人工湖,但是到了冬天我们就要通过发电融雪来获得饮用水。
发电需要消耗“极地汽油”,这种特殊燃料能够在冬季极端低温的条件下燃烧发电。此外基地还安装了太阳能板,我们同时在考虑增加风力发电机组。
地球不为人知的一面
南极大陆没有光污染,在这里能观察到绝美的银河。六月的一个晚上,马兰比奥站上空万里无云,狂风暂歇,月亮也躲藏起来了。我拿着相机走到室外,想要拍摄天上的星星。夜色沉沉,孤岛上方圆百里不见人影,我从未感到家乡是这般遥远。天地间一片寂寥,孤独和平静包围着我,耳边隐约传来远方冰川断裂声和我的砰砰心跳声,我不禁莞尔。
毋庸置疑的是,这次南极科考经历使得我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心性得以成长。茫茫天地间,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还有无数事情等待我们去处理、去改变。回国以后我开始参与义务活动,投身到与环境保护、路桥援建等的工作中。如今我还当上了联合国线上志愿者。
广袤无垠的南极洲,它同属于每个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在这片亘古大地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当地的动植物一直在适应环境,使人为之惊叹不已。人类受邀到此处,来研究这片纯洁壮丽的大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片一望无际的原始大陆教导我们,生存日益成为一种挑战,即便是最饱经风霜的老人,置身于极地气候中也不能幸免于难。
工程和科学的复苏得益于全人类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相互理解。为了保护这片洁白的土地,国际间建立了大量的法规条例。南极代表着地球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是我们亟需保护的根本和无形的财富。
Fuente: Intriper, https://intriper.com/como-es-vivir-y-trabajar-en-la-antartida-base-maram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