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极条约》体系中法规的制定与南极客流发展历程关系的研究(下)
作者:陈妙瑜(编译)、赵可(审校) 时间:2022-06-07
南极旅游第二阶段——九十年代至今
一、南极洲旅游持续发展——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是南极旅游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重大变化有两个,一是前苏联科学院的考察船可以出租用于旅游活动,大大增加了极地旅游船力;其二,乌斯怀亚进行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如国际机场、码头、航站楼等,为实现大规模旅游活动提供了可能,乌斯怀亚也因此成为了最重要的南极门户,在所有海上旅游中占比超过90%。
九十年代组织的南极海上旅行共搭载游客73332人次,其中经过乌斯怀亚的有55013人;航空旅行开始恢复,由澳大利亚或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出发,经过南极上空;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开始出现了真正踏上南极陆地的旅行,每个旅游季约有120名游客前往南极探险攀登。
九十年代的协商会议上传达了对南极环境和旅游监管的持续关注,会议要求公司在旅行前后都要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1996年通过了一份关于提高南极科学、美学和野生生物价值的决议。
二、本世纪初十年间的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代表的南美洲在南极旅游中参与度大大提高,其他国家发起的旅游活动也继续发展,到访南极的游客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尽管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有所下降。2000-2010年共有256095名游客通过海上旅行参观南极洲,其中244582人经过了乌斯怀亚。
游客数量的增加也让南极洲旅游的活动更加多样,如露营、潜水、皮划艇等。南极陆地旅行继承了九十年代发展的势头,共有4900名游客踏上南极洲进行探险。
然而,在南极旅游的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船只事故偶有发生,南极洲环境也遭到破坏。这一阶段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专门召开了关于南极旅游和非政府活动的南极条约专家会,主要议题包括旅游活动的安全、对它的监管、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南极陆地探险、分析现有法律框架的不足、各旅游公司的合作等。此后召开的会议通过了许多决议和建议,其中包括实现靠岸登陆的方法,限制同时登陆人数不超过100人、且每20人需至少配备一名导游,以及关于搜救和抢救的建议等等。
结论
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南极客流和对南极条约体系内法规制定的历时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游客的增长和旅游活动多样化也是南极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
南极旅游业的第一个阶段约持续了30年,在此期间航海和航空两种形式都非常重要,在90年代至今的第二个阶段中,航海旅游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第一阶段,南极条约关注点围绕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科考的影响,第一份关于旅游业的建议于1966年批准通过。70年代旅游班次的大幅增加使专家组敦促各公司配备经验丰富并且熟悉南极环境保护和科考活动的导游。此外,专家建议公司投保,以防止因事故而可能造成的损失,并鼓励各方进行信息交流。
尽管南极洲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但旅游活动一般都集中在南极半岛地区和相对较近的群岛。于是第二阶段的关注点主要是游客的强度和集中度,旅游地点的环境保护,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搜索、救援和打捞行动。
1991年,《南极环境保护条约议定书》签署,并于1998年生效,开启了保护环境和南极洲美学价值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巩固时期,会议提出了大量建议来指导和规范游客及旅游组织者的行为。
21世纪初旅游业的新发展给南极条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几年间,航海旅游班次和人数激增,以2018年为例,航海旅游占所有旅游方式的近八成。 因此,南极条约格外重视航海旅游的安全问题,新规涉及到事故的应急计划和保险,接待游客的场所管理准则,下船的游客数量限制等方面。在环保方面,条约规定在南纬60°以南海域内航行的船舶禁止使用重油。为保障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极地水域作业船舶强制性守则》,该技术性国际准则于2017年生效。
最后,我们应当指出,自南极旅游活动开始至今,乌斯怀亚为航海旅游发挥了重要的门户作用。同时,南极条约体系也在根据客流强度、方式、旅游活动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技术等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其法律框架。
Fuente: Turismo antártico: Consideraciones para su análisis desde el Sistema del Tratado Antártico y la evolución de los flujos de visitantes, https://rephip.unr.edu.ar/bitstream/handle/2133/19420/97-116%20VEREDA-JENSEN.pdf?sequence=2&isAllowed=y